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、却少有人涉及的课题,研究这个课题有一定的难度。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传统文化经典故事,欢迎大家阅读!
【传统故事】谈迁是明朝末年的穷秀才,他历尽千辛万苦,花费27年时间,写出了一部关于明朝的史书,并将其定名为《国榷》。不料,就在书稿完成后不久的一个晚上,谈迁家里闹贼了。小偷见谈迁家里没什么可偷的,就顺手把谈迁的书稿拿走了。变迁发现书稿丢失了,不禁痛哭流涕。这一年,他已经53岁了。但谈迁很快就振作起来,并对自己说:“我的手还在,怎么能这么消沉呢?”于是他决定重新写《国榷》。4年过去了,谈迁终于重新写出了一本《国榷》。这部书资料翔实,内容完备,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史的必读之书。
【人生感悟】一介穷书生,用27年的时间编纂史书,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在他53岁那年,书稿丢失,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痛。但谈迁并没有消沉,再一次重写《国榷》,成为了千古美谈。鲁迅先生说过:“伟大的心胸,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——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,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。遇到困难、挫折、失败就惆怅、迷惘、灰心丧气,这是软弱的表现。”
魏照拜师
【传统故事】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,他知识渊博,品德高尚,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。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,也拜郭泰为师。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,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,要住在郭泰的家里。郭泰很奇怪,就问他:“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,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?”魏照诚恳地说:“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。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,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。而您正是这样的人,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,朝夕学习。”郭泰听了很受感动,就留下了魏照,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。后来,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。
【人生感悟】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,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,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。魏照拜师的目的,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、完善自我吗?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,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,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。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,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,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。
【传统故事】南北朝时,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。孔璠知识渊博,为人谦虚,学生们都很敬仰他。李谧拜他为师后,学习非常刻苦。没过几年,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。一次,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,就请教李谧:“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,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。有人问孔璠:“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,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?”孔璠不在乎地说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老师也不是固定的,谁懂得多,谁就可以做老师。”问他的人听了,信服地点点头。
【人生感悟】《增文贤文》中说: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世上新人赶旧人。”孔子说:“后生可畏。”李谧的老师孔璠说: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”可见,对于任何一个勤奋好学的人,我们都不能轻视,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,前人已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。青少年应该知道:只要别人比我们懂得多,无论他是什么出身和什么年龄,都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。同时,要端正学习态度,不懂就问,虚心请教,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。
【传统故事】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其名的戏曲家,在诗歌的创造上也很有成就。但是,他十分虚荣,爱慕权势,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,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。后来,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,就辞官回家避风头。但是,他不甘心默默无闻,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:“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,那些人可不一定。”后来,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。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,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,为非作歹。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,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,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。
【人生感悟】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,是有用之才;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,只能当柴烧;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,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,依然改不了本性。阮大铖虽然在戏曲上很有成就,但他爱慕权势,和奸党魏忠贤勾结在一起,为非作歹,最终落得了惨死的下场。青少年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,要做到言行一,表里如一,千万不要步入阮大铖的后尘,为非作歹。